咨询热线

1342932817

新闻资讯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
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

【老地质话地质】省空间所——《老照片里的地质故事》

时间:2024-03-14 11:11:23
更多
  

无悔在青山

--“世界锑都”锡矿山第一代找锑人的故事


在院地质展厅专班学习告一段落。近半年来,收获不少,即将离开,心有不舍。期间,接触到的地质前辈故事,时常穿越时空,在脑海久久萦绕,让我这个80后深深地震撼。

7月29日-30日,我和同事到湘潭、长沙采访,倾听两位老地质人讲述地质故事。


钻机,就是我们的生命

讲述人:舒荣庭,空间所退休职工。82岁,江华县人,曾在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217队、235队、214队、246队工作,先后任钻工、政治处主任、队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务,1998年退休,现居湘潭。

我原本是学地质的,当年精减下放到了4号机台。后来喊我回去搞地质,我没有去。当时,我觉得搞钻探很有趣。


上世纪80年代,锡矿山项目钻探工作照

我喜欢钻探,在机台干了20多年,也喜欢用文字记录钻探人的故事。

1966年5月,浏阳蕉溪岭。岩层下的铜、钨矿床,在省冶勘公司4号钻机连续2个月的作业中,慢慢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。

那年,我24岁,正在机台操作。突然,狂风大作,黑云密布,天刹时黑了下来。片刻之后,倾盆大雨从天而降,雨越下越大,小溪瞬间变成了波涛汹涌的河流,宽达二三十米,深达两三米。位于山谷旁坡地上的钻塔和钻机设备,以及当班人员的人身安全,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!

危急时刻,我与其他5名同事趁洪水尚未漫上地盘时,当机立断掀掉连接钻塔帆布,并用钢丝绳、大麻绳将钻机设备连为一体,增强钻机抵抗洪水袭击的能力。围绕地盘四周,抓紧挖沟筑堤引流,减轻洪水对地盘的冲击力。大家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,与洪水搏斗,脱掉衣服,光着膀子干。豆大的雨点砸在身上,生疼生疼。雨下了一整晚,第二天,东方现出了鱼肚白,风雨也停了,4号钻机依然牢牢矗立于蕉溪岭。

当年,人跟钻机走,钻机调动到哪个队,机台人员包括家属,都一起调到那个队。钻机就是我们的生命。1966年底,我随4号钻机一起调到锡矿山246队工作,随后就留在了锡矿山。

地质勘查工作很艰苦,地质找矿离不开钻探。钻孔可能布设在各种地形位置,搬家成了家常便饭。搬运设备十分辛苦,尤其是在锡矿山,一年内啃这样的“硬骨头”要上十次。每次搬家不分职务和岗位、干部或工人,男女老少齐上阵,要大干三五天。


机台搬迁场景

1992年6月25日,天刚蒙蒙亮,然而在锡矿山北区的一座高山上的钻塔处,早已热闹非凡,上钻塔的,拆机器的,抬水管的,清材料的......各项工作井井有条。我们的任务是要将高山上的钻机拆卸,搬下山,跨过一条小沟,再上山搬运至500米远的另一个孔位上安装好。

拆机容易,搬运难。太阳出来了,几十吨重的设备只能靠人背肩扛,途中还要上坡、下坡。位置高低的变化导致受力不均,给扛运的同志们增添了很多困难,安全起见,有时不得不求稳放慢脚步。太阳越来越高,劳动号子反复起落,机器设备一件件转到新的孔位,此时的小伙子们已经变成了水鸭子,衣服不得不拧出水再穿上继续干。

下午5点钟,所有钻机设备、材料零件都到达新的孔位。人也疲惫了,有些队员松下气来,就地躺在地上。这时,突击队长姜文辉大声说道,我们向分队立了军令状,不立上钻塔,安装好钻机开动机器,绝不能收兵!大家伙又抖擞精神,咬紧牙关,一鼓作气继续完成后续任务。

太阳慢慢下山,钻塔在晚霞映照中再次耸立,机器隆隆作响,这时,突击队员才陆续下山返回……

即使后来当了队长、党委书记,我依旧怀念在钻探机台流汗的日子。


找到矿,就是我们最开心的事

讲述人:李佑民,空间所退休职工。97岁,衡山县人。曾在东北111队、长沙矿山研究所,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238队、214队、246队工作,先后任技术员、矿区地质师、总工程师、副队长等职务,1994年退休,现居长沙。

说起我与地质的结缘,起源于重工业部哈尔滨地测训练班的学习。当时我们的教材是苏联的,课时充足,老师们的课讲得非常好。训练班结束后,我到沈阳勘探公司机关管理了几个月设备,又到沈阳有色干校地质班继续学习半年专业知识。毕业后到沈阳勘探公司111队夹皮沟金矿正式开始野外找矿。那时,111队的刘存敏总工对我指导帮助很大,倾囊相授,是我从事地质工作最难忘的导师。

上世纪六十年代,我到了东山钨矿。当时人们不知此地有钨。经过一定程度的工作后,找到了白钨矿石,但是大家都不认识。我拿起矿石咬几下,味道很臭,用荧光灯照射,确定了是白钨矿。

后来,公司想留我在长沙机关,我放弃了。我更喜欢在野外找矿,因为找到矿是我最开心的事。我还在香花岭锡矿、邓阜仙钨矿等矿山找过矿。


李佑民1957年工作证和在锡矿山工作时的地质工作日记

1973年底,我到246队加入锡矿山找矿队伍,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。我任总工时,随着大规模的开发,锡矿山矿田的保有储量迅速减少,而南矿找矿存在争议,很多人认为“南矿没有矿,且边角废料也没有很多”,在深入查阅分析大量地质资料后,我带队对南矿西部断层下盘的Ⅲ号矿体的形态进行研究,在南矿飞水岩布设了两个钻孔并坚持打下去,最后都见矿了。


上世纪80年代,地质工作者在锡矿山北矿山上的合影(后排左二为李佑民)

这两个“关键”钻孔,印证了Ⅲ号矿体在飞水岩矿床中因受断裂与岩性控制,形成交错类型矿体的新观点,有效地指导了飞水岩矿床深部补充勘探,为在矿区深边部找矿闯出了新路。八十年代中期,飞水岩矿床补充勘探取得重大突破,增加锑金属储量43.3万吨,获得了有色总公司找矿成果三等奖。

2006年,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接替资源勘查任务下达后,对于业务低谷期的二总队,如同及时雨。但是竞争十分激烈,拿下项目不容易。单位返聘了我和周敬槐几个老家伙,我们捡起地质锤,再次进山,主持项目设计编制,多次到矿务局汇报情况,在大家共同努力下,最终成功拿下项目。我喜欢和年轻人上山踏勘普查,一起交流探讨,把毕生找矿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。几年下来,找矿成果喜人,至2010年底,探获锑金属储量2.84万吨,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。但遗憾的是,周敬槐在项目实施不久因突发心梗,倒在了办公桌下,永远的离开了我们。


1985年12月编写锡矿山地质报告合影(前排右四为周敬槐)

找了一辈子矿,找到了一些矿,我们很满足。


后记

采访结束,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,回到办公室再次翻阅史料,希望从中找到答案。

让人惊讶的是,乌家达老局长,年仅23岁就被委派到了锡矿山,在234队一干便是8年。建国十周年之际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锡矿山锑矿勘探中间性报告》问世,向祖国贡献了44万吨的锑金属储量。

令人意外的是,舒荣庭老书记,还曾是一位文艺青年,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,主持246队申报“国家功勋地质队”获得成功,老人家既是地质探矿能手,还是地质文化传播高手。

令人不解的是,李佑民老总工,毕生研究地质找矿,常年奔波于野外勘探一线,所主持的设计、审阅的报告图纸和获得的成果无数,退休时,李老的职称还只是一名普通工程师。

地质勘查的任何一项成果,都是集体分工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,需要历经数年、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接续奋斗。

干轰轰烈烈事,做隐姓埋名人,描述的就是他们。乌家达、舒荣庭、李佑民和已故的谌锡林、肖元钫、吴家植、张烈勋等一大批在锡矿山找矿理论和实践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地质人,是第一代找锑人的典型代表,是“功勋地质队”精神高地的缔造者,是“世界锑都”的奠基人。对于所热爱的地质事业,他们心无旁骛,一生坚守,默默无闻,忘记名利,有的至今都很难找出几张照片适度游戏益脑,沉迷游戏伤身。

这样的惊讶、意外、不解,还有很多很多,他们的故事远不止于此……(文/史 晶  何春江  图/高永红


注:

1.“总公司”全称为“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”;

2.“省冶勘公司”全称为“湖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”,为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前身;

3.“空间所”全称为“湖南省国土空间调查监测所”;

4.“二总队”全称为“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总队”,2021年同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七队、省煤田地质局第六勘探队、湖南有色地质工程测试研究中心合并组建为“空间所”;

5.“246队”全称为“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六队”,2004年同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三六队合并组建为“二总队”;

6.乌家达,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局长。

地址:天津市滨海高新区华苑产业区(环外)海泰南道28号C座3门-102   电话:022-83750065
传真:0896-98589990
ICP备案编号:蜀ICP备2023018813号
Copyright © 2012-2024 爱游戏(ayx)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